【单元解析】
统编小语三上第六单元以“祖国河山”为主题,以“借助关键语句,理解一段话的意思”为语文要素,以“习作的时候,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”为习作要求,编排了《古诗三首》《富饶的西沙群岛》《海滨小城》《美丽的小兴安岭》4篇文本,以及习作“这儿真美”和语文园地。下面,我们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简要解析:《古诗三首》——编排《望天门山》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《望洞庭》三首描写“山水美景”的古诗。其中,七言绝句《望天门山》是唐代李白所作,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壮观景色。全诗以“望”字统领全诗,每句诗最后一个字“开”、“回”、“出”、“来”四个动词,彰显全诗的气势磅礴之美。这首诗作于开元十三年,李白怀着满腔抱负出蜀,当时李白25岁,正是意气风发、胸怀大志的时候。为此,《望天门山》中所描绘的已不仅仅是“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景象”,更有李白“仗剑出川”的“壮志豪情”。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“壮美山河”的背后一定饱含着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和审美趣味;七绝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共两首,文中编排的是第二首。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、一时之景,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、概括品评。尤其是后两句,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。诗文处处展现苏轼随性、自在、潇洒的性格,若借助创作背景,两诗对照,则更能体会西湖美景与作者的情感;《望洞庭》同样是一首七言绝句,但与前两首不同的是:《望洞庭》朴素至极,精妙至极。“湖光”、“秋月”的和谐、恬淡之美;“潭面无风”、“水平如镜”的自然之境,无不彰显着诗人的胸襟和气度。“水月交融”、“湖平如镜”,是近望所见;“洞庭山水”、“犹如青螺”,是遥望所得。虽都是写“望”中景象,差异却显而易见。近景美妙、别致;远景迷蒙、奇丽。《望洞庭》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秋,被贬南荒,转任和州,途径洞庭湖时所作。虽被贬南荒,却心有美景,足见其人生境界。需要说明的是,虽然《古诗三首》为单元第一篇文本,但由于其古诗的特征,它更加适合引领学生去感悟“祖国河山”的人文主题,感受诗歌背后的意境,却并不适合语文要素的落实。《富饶的西沙群岛》——严格意义上讲,这篇文章才是落实“借助关键语句,理解一段话的意思”这一语文要素的第一篇文本。整篇文章结构清晰:第一自然段总领全文,点明“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、物产丰富的地方”;第二至五自然段,分别从“海水五光十色”、“各种各样的生物”、“海岛上众多的海鸟”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;第六自然段照应开头,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。其中,第五自然段围绕“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”这句话展开。课文后设两个思考题和一处小练笔,引导学生初步感受“抓住关键语句了解一段话,乃至课文内容”的表达方法。《海滨小城》——这一文本,表达特点鲜明:不仅全文按照“总——分——总”的结构安排,分述部分的每个自然段,均能找出关键语句,来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大意,感受作者对小城的热爱之情。相对于《富饶的西沙群岛》,这一文本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单元语文要素。《美丽的小兴安岭》——文章描写的小兴安岭,一年四季风景优美、物产丰富,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。整篇文章依然选择总分总的结构,从四季入手,展现小兴安岭迷人的景色。教学中,可启发学生自主阅读,抓住小兴安岭“树多”的特点,结合课文插图,以“图文对照”的形式走进小兴安岭的每个季节描写。习作——单元习作“这儿真美”,要求“习作的时候,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”,是单元语文要素“借助关键语句,理解一段话的意思”在习作中的运用,形成“由读到写、读写结合”的学习路径。语文园地——“交流平台”重点讨论、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,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总结;“词句段运用”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;“日积月累”编排古诗《早发白帝城》,是对单元三首古诗教学的补充。
【单元教学建议】
一、教学目标的确定:1、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受,在孩子们心底种下一份真诚的热爱。2、学习“借助关键语句,理解一段话的意思”的表达方法,并尝试运用到习作之中。3、对景物描写方法的感知和体会。(说明:自三年级开始,学生习作由“写话”变为“习作”,并以“观察习作”最为普遍。同时,阅读教学的重点也开始由“关注字词句的学习”转为“关注词句段的学习”。为此,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,培养观察习惯之外,还需在阅读教学中,指导学生逐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,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做出努力。)二、关注学情:现在的三年级孩子,学习的小语教材一直都是统编教材,不存在新旧教材过渡的问题。因此,我们在进行小语教学时,更应关注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,逐步完善小语体系的构建:除阅读教学之外,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识字能力,识字数量减少,写字数量增加,二者趋于平衡;口语交际教学已经开始要求学生“清楚表达看法或事情”,与习作表达要求相辅相成,互相促进。学生学情的了解,对我们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,是有积极借鉴意义的。
三、教学内容的确定:除“单元解析”提到的教学内容解析之外,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,还需要将“语文要素”、“教材”与“课后练习”结合起来思考。下面,我们结合每一课的课后练习,来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:1、《古诗三首》与其它年级的古诗教学一样,仍然要求学生主要完成两个练习:(1)结合注释,理解诗文大意。(2)背诵古诗。此外,由于单元三首古诗均为写景抒情的诗文,所以本课还有一个学习要求——有感情朗读课文,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。2、《富饶的西沙群岛》一课,主要设计了“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、物产丰富”、“选择喜欢的部分,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”和小练笔“看图写话”。由练习题设计不难发现,这一课并不能很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。3、《海滨小城》课后设计三个练习:(1)课文写了海滨小城哪些景象?这些景象是什么样的?(2)有些句子很重要,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,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?(3)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,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。4、《美丽的小兴安岭》课后练习主要有“读好长句子”;“体会加点词语的用法”和“如果去小兴安岭旅游,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?结合课文说理由”。由课后练习设计,以及文本表达特点,我们可以发现:适合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的是《海滨小城》这一文本。
四、教学方法的选择:1、依据古诗的特质,《古诗三首》的教学一般是单独进行教学设计的。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无外乎“结合注释理解诗意”、“结合背景体会情感”、“结合想象走进意境”、“结合背诵积累诗文”等。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律,文体特点等,我在以前的公众号已有详细描述,相信关注的老师自一年级开始,已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所涉及。2、其余三篇课文的教学,有两种教学方法可供大家选择:(1)依据教材分析和课后习题的编排,有序推进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,并兼顾人文主题的培养,以及对景物描写的感知和体会,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学习观察,培养观察兴趣和习惯。(2)三篇课文也可以“群文阅读”的形式展开教学——以“祖国河山”为主题,以“借助关键语句,理解一段话的意思”为语文要素,尝试“一篇带多篇”的“群文阅读”教学。教学中,结合文本特点,以《海滨小城》为学习文本,带《富饶的西沙群岛》和《美丽的小兴安岭》两篇课文阅读,以课后练习为“问题导引”,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。五、需要说明的是:在我们尝试解析教材,梳理统编教材“知识体系”和“能力体系”过程中,过多关注到的是语文要素的落实。而这,却不是小语教学的唯一!识字写字教学、朗读能力的培养、重点字词句段的理解、人文内涵的感知等等方面,于小学生而言,均需不断习得。只不过,不同的文本,不同的课时,我们的关注点不同而已。而所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,甚至是教学方法的考量,其依据只有一个——那就是“小语学科发展与学生心理特征的契合”。1
敲黑板!微信改版啦!请大家将我们设为“星标”,方便第一时间收到推送,不然就要跟我们走散喽!方法如下:
3
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,请在文末点个“在看”,我们将为您奉上更多有料有趣的分享!
感谢您的阅读!请随手点亮右下角“在看”!谢谢!
▍声明:图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!